
中國殯葬協會文化遺產保護交流會。
會議召開地石林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撒尼人有著非常獨特的喪葬文化,在文化遺產保護交流會后,特蕾莎主席在中國殯葬協會會長助理王衍臻、中殯協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及其他參會代表的陪同下參觀了石林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實地調研了彝族撒尼人的傳統喪葬禮俗和畢摩文化。
國際殯葬協會主席特蕾莎女士參觀石林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
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范、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日、出獵、播種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彝族撒尼人信仰圖解。
撒尼人自古盛行火葬,視死如歸,死后把尸體交給烈火,肉體與靈魂一起化作一束通紅的火焰,燃燒一旦完成,就只剩下白色的灰燼,這恰好是彝族撒尼人一生的歷程。彝族撒尼人在喪禮期間,所有前來送葬的親朋好友圍著火堆、火塘載歌載舞送葬。在舉行喪禮的頭天晚上,在當事人家院子或場地燃起一堆大火,吹拉彈唱,耍獅虎舞叉,火塘邊,畢摩在念誦經書,數說死者在世時的功德,傾訴子女痛失親人的悲哀,情真意切。悲痛哀悼中又寓生死乃自然規律的達觀的人生道理,用以安慰死者家屬,勸誡生者視死如歸。唱喪調忽而凄婉,如泣如訴,催人淚下?;鹛恋幕鸸庑苄?,眾人圍火歌舞,通宵達旦。把逝者送葬后,子女要連續3個晚上給死者送火。葬禮中的文化娛樂活動幫助死者親屬擺脫痛不欲生的困境,引導人們以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面對現實生活和未來的歸宿。
石林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以圖片、文字、模型、文物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出撒尼人的民俗文化,目前,文化館正在組織專家團隊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撒尼人喪葬習俗,并將出版成冊。特蕾莎主席對彝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與智慧贊嘆不已,并在參觀結束后向文化館題字:“毫無疑問,文化遺產是我們生活、個性和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它、尊重它并且珍惜它,讓我們一起努力!”
國際殯葬協會主席特蕾莎女士為石林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題字。